■段钢 股票配资app下载排行
近年来,人们的生产、生活乃至思维方式日益面临一个挑战,即数字化、智能化的渗透和重构。
一方面,以元宇宙、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形态如雨后春笋般,大有扩散之势;另一方面,传统行业也在纷纷拥抱数字化、智能化,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边界。
与之相伴,人与人的关系似乎更多地被虚拟化和量化。网络游戏、社交媒体、网上购物、数码支付等,让人们的日常活动越来越多地建立在对数字技术的依赖之上,甚至把数字编造的需要当成真实的需要。
同时,人的生活轨迹、意愿偏好乃至情感情绪等,都会成为算法解析的对象。个体似乎成了有用之“物”,人的活动则成了“原材料”,整个社会随之一步步进入精细解析的阶段。
还有海外学者进一步分析,“数智”逻辑与资本增殖逻辑联姻,加速了现代社会的异化,正在威胁人的主体性和共情性,把人引向虚拟化、微粒化、符号化的境地。人们因此变得越来越具有寄生性,自我意识、自由意识、主体意识、创新意识等逐渐丧失,甚至“在没有机器帮助的情况下将无法理解自己”。
如何摆脱这种“数智”异化逻辑?相关思考与追问,目的在于提醒人们不要陷入数字化、智能化的迷醉,不要仅仅沦为造梦的工具。要积极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,以人的劳动逻辑驾驭“数智”逻辑,坚持劳动至上、生命至上,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能力的机会,让数字劳动不被数字资本所奴役,而是变成解放人的手段。
在这一条件下,劳动才具备马克思说的真正的意义——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发展,人和人工智能合力推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。由此,一种新的经济文明形态才能具备形成的前提,才可能奠基。
有一种倾向也要反思,有些学者看到数字经济的消极面,就坐在书房里简单推演和批判,以为只有自己的学问才能摆脱资本的单一逻辑。这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。必须到实践中去,回归真正的共同体关系,规范虚拟世界的交往、道德和文化,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。
(作者为社会科学报社社长、总编股票配资app下载排行,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)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免息股票配资观点